设为首页 | 邮箱登录 | 加入收藏

新闻中心

  • 寒潮来袭?揭秘古人御寒“神器”
  • 正大拍卖2022-10-17



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冷”,

刚迎来2022年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

这也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,
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御寒那些事儿。




在古代,北方的秋、冬季也是漫长而寒冷的。有气象数据显示,明清时期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的天气,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。


而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*治中心都建立在北方,在那个没有暖气、空调的时代,皇帝、文人、普通百姓是如何度过那些寒冷的天气的?


皇家御寒


早在史前文明时代,北方人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就很注意保暖,半坡文明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,一半挖在地下,这就是为了防风保暖。屋内地面还挖个坑,周边用泥土夯实,用来烧火取暖,称为火塘


图 | 火塘的想象图


秦汉时期又出现了火墙,最早是宫廷里用的,秦朝的咸阳宫遗址就有火墙。火墙的内部是中空的,从里面把墙烧热,这样屋子就暖和了。


汉武帝在位时建立了一座温室殿,天气寒冷时供皇帝居住,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过,“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,壁面披挂锦绣,以香桂为主,设火齐云母屏风,有鸿羽帐,地上铺着西域毛毯。”

图 | 温室殿的运行原理


除了温室殿,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。《三辅黄图》记载:“椒房殿,在未央宫,以椒和泥涂,取其温而芬芳也。” 由于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, 故而“椒房”就成为皇后的代称。


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地暖,工匠们在殿内地面下铺设砖石砌成的循环烟道,烧炭形成的暖气沿着主烟道、支烟道分流到各个房间,形成“暖阁”,比如养心殿的暖阁、三希堂,这些小小的空间不过几平方的面积,聚暖效果奇佳。


图 | 养心殿冬暖阁东山墙外的排烟口


冬天的皇宫到底有多暖和?乾隆有诗为证,他在诗作《冬日偶成》写道:“人苦冬日短,我爱冬夜长……敲诗不觉冷,漏永夜未央。” 


贵族专利


关于古人御寒,还得是《红楼梦》里的描述最有画面感:大观园里公子哥、姑娘们披着大红猩猩毡;在下雪天一起烧烤新鲜鹿肉;出门有小丫头送来手炉;回到屋里有火盆熏笼来保暖。

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,炉外加罩,且精巧玲珑、形状多样。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,又被称为“暖手炉”“火笼”


图 | 清乾隆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 故宫博物院藏


图 | 清 铜胎掐丝珐琅八角手炉 


关于手炉的起源,现在能听到两种说法


一说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。楚地湿度大,楚人喜欢把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,继而发明散热取暖的手炉。


图 | 古画中的手炉(局部)


另一种说法是,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,时值隆冬时节,江都(今扬州市)县令许伍为接驾,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,内置火炭,呈送给隋炀帝取暖,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。


图 | 康熙  铜透雕鹤鹿同春纹手炉


图 | 清乾隆 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 故宫博物院藏


既有手炉,那么肯定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足炉

足炉在体积上要比手炉大一些,多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,里面灌热水,使用方法很像现在的暖水袋,主要用来焐脚,既可随身携带,也能放入被窝中。因此又称为“脚婆”“汤媪”


图 | 民国 铜错花迎春图暖壶


“围炉”也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。但凡冬景,都少不了火盆宝贝的身影,可置于宫殿或庭院中,烧炭取暖,故亦称“炭盆”。有些盆上加笼,故也可称为“薰笼”


图 | 明万历二年 铜火炉


装饰精美的炭盆,也是皇宫或是贵族的过冬必备单品了。炭盆,主要有掐丝珐琅铜鎏金两种。在《胤禛行乐图册·围炉观书页》中,雍正皇帝身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。鎏金象首足火盆暖意融融,火盆上还插有用来拨弄火盆里炭的铜箸。


图 | 清中期 掐丝珐琅火盆 故宫博物院藏


图 |《胤禛行乐图册·围炉观书页》


火盆可以算作最简单的取暖神器,但它有个弊端,除了烟灰大外,有时一个不小心还会将宫殿烧着。比如嘉庆年间乾清宫着火,就是因为一太监贪图方便将火盆放在穿堂,没有将其埋灭,结果夜间这炭火复燃烧着将宫殿烧毁。


图 | 《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》之“烘炉观雪” 故宫博物院


所以常常制作一个火盆架,将火盆固定,亦使其离地离物,降低走水的风险。


在明万历年间木刻版画插图《绣裤记》中,便画有一件宽大的六脚火盆架,三弯腿弓型券口,由于冬季寒冷,地上也铺了貂裘垫,人们围盆而坐,取暖赏雪,好不惬意。

 


图 | 明 黄花梨有束腰高火盆架


火盆并不是某个房间内固定的设施,而是可以根据居住者需要而移动的,火盆有时会直接被放在小桌子上,而较高的火盆则要罩上竹笼防止衣物飘入炉火中被点燃。


图 | 黄花梨圆高火盆架


在《金瓶梅词话》崇祯本一幅插图中,描绘了这样的情景,餐后情人依偎,清月入扉,夜色中烘脚赏月,两情氤氲,麝煤熏香,月光照亮积雪,雪上月徘徊,火炉暖人心。这里的火盆便被放置在了低矮的火盆架上,做烘脚之用


图 | 清 黄花梨有托泥五足三弯腿火盆架 恭王府藏


文人巧思


相比之下,文人雅士的御寒妙招,就显得比较,也比较有情调诗人李白的冬天“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”笔冻墨滞,不好写字只好喝酒。天气寒冷刚磨好的墨很快就被冻住了,实在是影响兴致,怎么办?

其实在唐代已经有了暖砚,可能是因为李白当时没有条件使用这一神器,才发出如此感慨。



图 | 清康熙  五彩瓷暖砚

 

古人发明暖砚,就是为了用砚温墨,防止笔墨冻结,以便挥毫流畅。最早记载暖砚的文字是唐人张说在《张燕公集》中的《暖砚铭》:“笔锋晓冻,墨池夜结,香炭潜燃,推寒致热。”


白居易在《青毡帐二十韵》有诗云:“砚温融冻墨,瓶暖变春泉。”唐明皇有一方制作很精巧的暖砚,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“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,曲尽其巧。每至冬寒砚冻,置于炉上,砚冰自消,不劳置火。冬月帝常用之。”


之后宋,元、明、清各代均有承袭,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文房雅具。


 康熙款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


清代的著名文人李渔,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。他在《闲情偶记》里,专门讲到了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冷暖椅


“器之坐者有三:曰椅,曰杌,曰凳。三者之制,以时论之,今胜于古,以地论之,北不如南;维扬之木器,姑苏之竹器,可谓甲于古今,冠乎天下矣,予何能赘一词哉,但有二法未备,予特创而补之,一曰暖椅,一曰凉杌。”


图 | 《闲情偶寄》里的冷暖椅


其面下柜门内夏天可以放凉水或冰块用于降温冬月寒冷,门内可放炭盆用于取暖。面上棂格用于透气。使用时须在面上放一薄片瓷板,使传热均匀。如遇着凉或偶感风寒,在此椅上坐上片刻,即可得到缓解。如遇热伤风或中暑等症,坐在此椅之上片刻,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。冬日搭配火盆架使用,更是舒适无比。


四出头官帽冷暖椅


古人虽然没有暖气和空调,但是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了如此有趣和雅致的御寒取暖器具,件件精细,样样精美。


天气渐凉,还是要关注天气变化,及时增添衣物~



-  END  -

提示】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,如有转载,请说明出处


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动作片www吴梦梦40部视频亚洲永久精品ww47 91入口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